茶文化在中國發(fā)展了很長時間,關(guān)于泡茶的學問也是非常的多,想要泡好一杯茶也是非常不容易的,那么泡茶首先我們要做的就是選好茶具,一套好的茶具可以讓喝茶變得樂趣無窮,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講講茶的學問。
泡茶的學問
1選好茶器:
古代茶器皿很多,陸羽《茶經(jīng)》里列舉了煮茶和飲茶的29種器皿,如今的茶具已無取水用具、煮水用具等,通常是指茶壺、茶杯、茶碗、茶盤、茶盅、茶托等飲茶用具。東北、華北一帶,大多數(shù)人喜喝花茶,一般常用較大的瓷壺泡茶,然后斟入瓷杯飲用。江南一帶,普遍愛好喝綠茶,多用有蓋瓷壺泡茶。福建、廣東、臺灣以及東南亞一帶,特別喜愛烏龍茶,宜用紫砂器具。四川、安徽地區(qū)流行喝蓋碗茶,蓋碗由碗蓋、茶碗和茶托三部分組成。喝西湖龍井等名綠茶,則選用無色透明玻璃杯最理想。品飲名綠茶和細嫩綠茶,無論使用何種茶杯,均宜小不宜大,否則,大熱量容易使茶葉燙熟。
泡茶用具的質(zhì)地對泡茶效果有很大的關(guān)系,壺具的種類有茶壺、蓋碗、蓋杯。材質(zhì)可分陶器、瓷器與玻璃杯。茶具首推紫砂茶壺和瓷器茶具,日常喝茶用的最多的可能是玻璃杯了,還有一些不銹鋼的、搪瓷的、紙質(zhì)的等。由于日常工作較忙,所以往往一杯茶要分幾次喝,中間往往會蓋上蓋子防灰塵,這樣回頭來再喝茶就不是味了。沖泡鐵觀音、大紅袍時可以考慮用紫砂壺或者紫砂杯,由于透氣性好,所以茶不容易變味;沖泡紅茶可考慮用玻璃茶具,散熱快,茶不容易變味,還可以觀賞亮艷的湯色。
2選好水:
水為茶之母,了解水質(zhì)是泡好茶第一個要件,水質(zhì)的好壞會直接影響茶湯品質(zhì)的好壞,水質(zhì)不好就難以展現(xiàn)出茶葉的特性以及色、香、味。水質(zhì)分軟水、硬水,所謂軟水就是喝起來很順喉、爽口;硬水就是滑動不良,刺激喉舌。目前水又可分為泉水、井水、自來水等八種。>>>綠茶中的精品 嶗山茶
古人對泡茶用水的選擇,一是甘而潔,二是活而鮮,三是貯水得法。用上等山泉水是最好的選擇,但是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,用自來水最常見。業(yè)內(nèi)人士建議,如果要用自來水沏茶,最好用無污染的容器,先貯存一天,待氯氣散發(fā)后再煮沸沏茶為好。同時泡茶水溫的掌握因茶而定。高級綠茶,特別是芽葉細嫩的名綠茶,一般用80度左右的沸水沖泡。水溫太高容易破壞茶中維生素C,咖啡堿容易析出,致使茶湯變黃,滋味較苦。飲泡各種花茶、紅茶、中低檔綠茶,則要用90-100度的沸水沖泡,如水溫低,茶葉中有效成分析出少,茶葉味淡。沖泡烏龍茶、普洱茶和沱茶,因每次用茶量較多而且茶葉粗老,必須用100度的沸滾開水沖泡。少數(shù)民族飲用的緊壓茶,則要求水溫更高,將磚茶敲碎熬煮。
3選好茶葉:
要選擇品飲者喜歡且適合其口味的茶葉,才是基本的要則。從習慣來講,有些人愛喝鐵觀音,有些人愛喝正山小種,還有一些人愛喝花茶、綠茶、武夷巖茶等,而且還有明顯的地域性,這和當?shù)氐臍夂驐l件、人文條件有關(guān),沒法說誰好誰壞,可以選自己愛喝的茶葉。
如何挑選喜歡的口味呢?資深品茶師王櫟鑫告訴記者,從香味與韻味兩方面著手,因為茶的萬種風情多半來自茶香。好的茶葉,芳香馥郁,令人身心舒暢,精神愉悅。喜歡喝清香的茶友,烏龍茶系與綠茶系都是不錯的選擇;喜歡濃郁的香氣,就可試試凍頂烏龍茶;想喝韻味,就不可錯過鐵觀音茶的觀音韻、武夷巖茶的巖韻。
茶葉種類繁多,泡茶時茶葉用量各異,還要考慮泡茶用具大小和飲茶者的習慣。沖泡一般紅、綠茶,茶與水的比例大致掌握在1:50或1:60,即每杯放3克左右茶葉,加沸水150-200毫升。如飲用普洱茶、烏龍茶,每杯放茶量5-10克,如用茶壺沖泡,則按茶壺容量大小適當掌握比例,投入量為茶壺容積的一半,或更多。
大多數(shù)人覺得,喝水是件再簡單不過的事,拿起杯子“咕嘟咕嘟”一杯水下肚不
人經(jīng)過一夜睡眠,早晨腸內(nèi)食物已消化殆盡,急需補充。如果早餐吃不好,午飯
急需重視的護牙常識,現(xiàn)在的人牙齒很容易出現(xiàn)問題,特別是愛吃甜食的,晚上
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日前發(fā)布一項研究稱,每天睡眠時間少于7小時或者超過9小時
寶寶有驚人的記憶力,這樣的寶寶會被視為天才、神童。而在生活當中,很多家
夏天來了,雞蛋的保存期也會變短,那么如何選擇和保存雞蛋就是讓很多人頭疼
男人的內(nèi)褲很是重要,可是很多男性選內(nèi)褲時都太隨便了,只要看著行、摸著不
鴨肉為餐桌上的上乘肴饌,也是人們進補的優(yōu)良食品。鴨肉的營養(yǎng)價值與雞肉相
酒的各種利弊我們都已經(jīng)介紹過好多,今天小編要分享給想保持苗條身材的朋友
隨著人們對紅酒的需求越來越大,紅酒在市場上的銷量也越來越大。但是逐漸的
耳內(nèi)進水后會出現(xiàn)耳內(nèi)閉悶,聽力下降,頭昏,十分不舒服,因此人們往往非常
本站所有建議僅供用戶參考,不可代替專業(yè)醫(yī)師診斷、不可代替醫(yī)師處方,請謹慎參閱,本站不承擔由此引起的相關(guān)責任。
Copyright © 2017 www.inbucxw.c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備17019435號-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