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聽人說“耳朵根軟的人沒主意,耳朵硬的人有主見”。難道耳朵的軟硬程度真的與人有無主心骨有關嗎?
面相學說:耳朵軟的人欠膽量,耳朵硬的人有個性。
從面相學角度說,耳朵硬的人腎氣足,為人固執(zhí),耳朵軟的人腎氣要差一點,但較聽話,做事懶洋洋。用手去捏耳朵,如果有軟的感覺,那么多屬于處事消極的人。一般而言,他們比較沒有什么膽量,沒有什么主張。如果是從正面看不到耳朵的人,他們多屬于性格膽小,行動力較差的人,如果給他們安排工作,最好從旁協(xié)助、督促。古人云:“一屋不掃,何以掃天下”,不注意處理細微之事的人,每當碰到關鍵時候,則顯得毫無主張,猶柔寡斷。軟耳人,耳朵軟,有易受人哄騙的傾向。若是男性,則意味怕老婆,懼內,典型的“妻管嚴”。
健康學說:耳朵上存在著各個臟器的反射區(qū),耳朵軟是身體健康的表現(xiàn)。
耳朵上存在著各個臟器的反射區(qū)。而且通過按摩可以改善身體的很多狀況呢。是不是有時會聽到這樣的話,“你耳朵根怎么這么軟”,雖說這話可能是褒義,也可能是貶義,但是在醫(yī)學上是這么認為的——耳朵軟是身體健康的表現(xiàn)。所以不要煩惱說耳朵軟。將來就要怕老婆,那說明你的身體很健康的額。
耳朵的形狀是一個倒置的嬰兒,耳垂的正中是眼,所以沒事的時候多捏捏你的耳垂,說不定還可以明目。而且?guī)Ф敹h(huán)的時候不要帶過重的,適合的耳環(huán),在晃動的過程中還可以起到按摩的作用。還有呀,經常拉拉你的耳垂,還可以防治扁桃體炎呢。
1.耳朵有兩個特征能長壽。
第一個特征是耳廓長。
一般人的耳朵上邊應該平著眉毛,下面應當平著鼻基。耳廓的長度,科學的計算方法應該是從耳朵尖到耳垂下。一般成年人的耳朵平均長度為5~8厘 米。但是接受調查的這50位長壽老人,從耳輪最高處至耳垂最低處,耳廓長度都大于7厘米,而且壽命越長、耳朵越長,其中兩名百歲老人的耳廓長度分別達8.4 厘米和8.5厘米。
第二個特征是耳垂大。
耳垂就是從耳屏到耳朵的最低處。一般成年人耳垂長度為1—2.5厘米,但是長壽老人的耳垂長度至少在1.8厘米以上,而且厚軟肥大。在所調查的50位長壽老人之中,耳垂長度在1.8—2.5厘米的有8人,2.6—3厘米的有39人,3.1—3.2厘米的有3人,都是90歲以上的老人。
耳朵的長短只是其中一條有用的線索。中醫(yī)講究“相不獨斷”,耳朵本身除了長短以外,還有其他特征,如厚和薄的問題,厚的比薄的好;軟和硬的問題,軟的比硬的好;還有貼和張的問題,貼比張好;氣色的問題,耳朵的氣色明亮潤澤,比暗淡干燥好。要把耳朵本身的各種氣色形態(tài)結合起來才能做出準確判斷。而且, 每個人都有五官七竅,在臉上不但有長壽耳征,還有其他二十幾項生命特征,我們還要把耳朵特征和其他官竅的氣色形態(tài)相互對比,得出的結論才比較可靠。
2.“耳褶心征”是冠心病的重要征兆
正常人的耳垂一般都是平潔光滑的。如果我們仔細觀察某些冠心病患者的耳垂,經常可以發(fā)現(xiàn)一條斜線或者皺痕。它是從耳屏間切跡,即耳屏和對耳屏之間的凹陷,向外伸展到耳垂邊緣的一條斜線或皺痕,有的深而長,有的淺而短,我把這種皺痕命名為“耳褶心征”。
耳褶心征的出現(xiàn),能夠提示冠心病,有一定的診斷價值,所以它也被稱為“冠心病溝”、“腦動脈硬化耳褶征”等。出現(xiàn)耳褶心征的人可能得了冠心病、心肌梗死、高血壓、動脈硬化、高血脂癥等疾病。國內外調查數(shù)據(jù)告訴我們,冠心病病人出現(xiàn)耳褶心征的可能性很高,而正常人一般在24%以下?磥恚扌恼髂芎軠蚀_地提示冠心病等疾病的存在。如果我們掌握這一特征,就可以提前發(fā)現(xiàn)疾病,及時去正規(guī)醫(yī)院檢查,增加康復的機會。
3.經常掏耳朵害處多。
掏耳朵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要進行的“活動”,不光是為了干凈,還因為掏起來特別舒服、過癮。
有的人耳朵癢了,常常挖耳勺、用發(fā)卡、火柴棍兒等掏耳朵,其實這樣做有很多害處。
經常掏耳朵還容易使外耳道皮膚角質層腫脹、阻塞毛囊,利于細菌生長。
外耳道皮膚比較嬌嫩,與軟骨膜連接比較緊密,皮下組織少,血液循環(huán)差,掏耳朵時如果用力不當容易引起外耳道損傷、感染,導致外耳道癤腫、發(fā)炎、潰爛,甚至造成耳朵疼痛難忍,影響張口和咀嚼。
一邊看電視一邊還在用手機收發(fā)信息,郵件,甚至玩游戲,你可能認為這樣做很
睡眠對于老年人的健康有著很大的影響,但是很多老年人都被睡眠不足的問題所
大麥茶在東亞地區(qū)非常流行,在日本料日常喝大麥茶,用以清除吃生魚片后口中的
沒藥(mo yao),中藥名。為橄欖科植物地丁樹或哈地丁樹的干燥樹脂。沒藥則來
據(jù)媒體報道,美國哥倫比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人員說,如果要想預防抑郁,
紫外線是一把雙刃劍。對人體來說,每天在陽光下曬一曬,可以促進皮膚中的脫
本站所有建議僅供用戶參考,不可代替專業(yè)醫(yī)師診斷、不可代替醫(yī)師處方,請謹慎參閱,本站不承擔由此引起的相關責任。
Copyright © 2017 www.inbucxw.c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備17019435號-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