慢性支氣管炎是一種氣管、支氣管黏膜炎性慢性疾病,通常簡稱“老慢支”,常反復(fù)發(fā)作,纏綿難愈,就好像一把生了銹的難以開啟的鎖,讓人犯愁。然而,你只要掌握好幾把鑰匙,就很容易將銹鎖打開。
第一把鑰匙——宣風(fēng)肅肺
慢性支氣管炎的主要致病因素與呼吸道的理化刺激有關(guān),如大氣中化學(xué)毒物、刺激性煙塵,尤以吸煙為甚。氣管黏膜受刺激以后,分泌物增多,繼之支氣管痙攣,氣道阻力的增加逐漸使支氣管柱狀上皮細胞的纖毛變形,呼吸道的防御功能隨之降低。一旦遭到病毒、細菌感染,便會出現(xiàn)發(fā)熱、咳嗽、咯痰。有過敏體質(zhì)者,還可出現(xiàn)喘息,哮鳴音,甚至不能平臥。中醫(yī)采用宣風(fēng)肅肺的“麻杏石甘湯”加味治之,對老慢支急性感染有明顯療效。處方:蜜炙6克,炒杏仁10克,生石膏30克,葶藶子10克,枇杷葉10克,橘紅10克,桔梗10克,半夏10克,枳殼10克,甘草10克。水煎2次混勻,分早晚2次溫服,每日1劑。
第二把鑰匙——溫化痰飲
在治療老慢支時,保持呼吸道通暢與控制感染同等重要。急性發(fā)作期,呼吸道平滑肌痙攣,黏膜炎癥,水腫,痰液分泌增多,使呼吸道管腔部分堵滯,患者癥狀加劇。控制感染當(dāng)然能減輕癥狀,但不注意化痰,很難改善通氣功能。中醫(yī)認為,脾肺陽衰,水氣不化,津液不行,聚而為痰為飲。證見咳嗽、氣喘,喉中有痰鳴聲,痰吐稀薄有泡沫,怕冷,受涼可引起喘咳加重,苔白滑膩,脈弦緊。治宜溫肺化痰逐飲,可用“小青龍湯”加減治之。處方:炙6克,桂枝10克,干姜10克,五味子10克,白芍20克,茯苓20克,白果10克,半夏10克,白6克,細辛3克,炙甘草10克。水煎2次混勻,分早晚2次溫服,每日1劑。
第三把鑰匙——活血祛瘀
老慢支如長期沒有得到治療或治療不徹底,支氣管管壁纖維組織增生,加以黏膜腫脹,支氣管痙攣及痰液滯留,造成細支氣管管腔狹窄而發(fā)生不完全堵塞,使空氣吸入容易,呼出困難。于是肺泡內(nèi)氣體積聚,引起肺泡膨脹,形成阻塞性肺氣腫,在肺泡損害的同時,毛細血管亦遭受破壞。嚴重時,由于肺泡毛細血管的減損,小動脈管壁增厚和管腔狹窄,加以缺氧引起的肺血管收縮和代償性紅細胞增多,血液黏稠度增加,可引起肺動脈高壓而導(dǎo)致肺源性心臟病。中醫(yī)認為,采用活血祛瘀治之,可改善微循環(huán),促進新陳代謝,使瘀化而氣機通暢,痰液得出,咳喘乃平。采用自擬“祛瘀扶正宣肺湯”治之,有獨特療效。處方:人參10克,黃芪30克,丹參20克,紅花10克,炒桃仁10克,降香10克,五味子10克,麥冬10克,炒杏仁10克,茯苓20克,炙甘草10克。水煎2次混勻,分早晚2次溫服,每日1劑。
第四把鑰匙——納氣歸腎
中醫(yī)認為,氣根于腎,腎主納氣。如年邁腎衰,久病傷腎,或房事不節(jié),耗傷精氣,根本不固,氣失攝納,上奔而為咳喘。癥見喘促氣短,不得接續(xù),動則喘息更甚,氣怯聲低,自汗體乏,痰多清稀,腰膝酸軟,舌質(zhì)淡或紫暗,舌苔白,脈沉細弱。采用補腎納氣的“麥味地黃湯”合“人參蛤蚧散”加減治之,可改善病人體質(zhì),增強免疫功能,有效地控制和預(yù)防季節(jié)性發(fā)作。處方:熟地黃15克,麥冬15克,五味子10克,補骨脂10克,胡桃仁20克,山藥20克,山萸肉10克,茯苓20克,澤瀉10克,人參10克,蛤蚧粉5克(沖服),炒蘇子10克,炙甘草10克。水煎2次混勻,分早晚2次溫服,每日1劑。
如能用好以上四把鑰匙,靈活施治,那么,你就打開了“老慢支”這把銹鎖。
編輯推薦:中醫(yī)讓你不在嗜睡如命
編輯推薦:刮痧請對自己溫柔一點
編輯推薦:中醫(yī)藥物治療早泄
蜂蜜以稠如凝脂、味甜純正、清潔無雜質(zhì)、不發(fā)酵者為佳。蜂蜜的作用也非常多
食補在我國的養(yǎng)生之術(shù)當(dāng)中占了很大一有些,冬氣候溫驟降,霧霾氣候頻繁,立
龍鳳胎寶寶相較于雙胞胎寶寶來說更受父母的喜愛,畢竟這樣人生就圓滿了,那
中醫(yī)有很多保健養(yǎng)生的方法,比喻藥浴就是一個很好的保健方法,藥浴保健越來
三伏天如何祛濕?對付暑濕,可以按足三里穴,有助于運化水濕;蚍棉较阏
看眼睛實際上是看眼白的顏色,俗話說“人老珠黃”,其實指的就是眼白的顏色
有不少朋友認為可以通過手掌來看相,事實上,手掌確實隱藏了不少人體的秘密
【導(dǎo)讀】高血壓吃什么中藥好 五個中醫(yī)藥膳治療高血壓。高血壓是非常常見的
痛風(fēng)是非常痛苦的疾病,而且難以治療,那么針灸能治療痛風(fēng)嗎?針灸如何治痛
艾灸是中醫(yī)常用的治療手段,艾灸的穴位也是很關(guān)鍵的,那么艾灸三陰交穴的作
對于人們來說,買東西最怕的就是買到假的,而如今市場上,中藥的品種魚龍混
本站所有建議僅供用戶參考,不可代替專業(yè)醫(yī)師診斷、不可代替醫(yī)師處方,請謹慎參閱,本站不承擔(dān)由此引起的相關(guān)責(zé)任。
Copyright © 2017 www.inbucxw.c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備17019435號-9